| 首卷《中国蓝印花布文化档案》在天津大学冯研院首发_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学术交流
活动 | 首卷《中国蓝印花布文化档案》在天津大学冯研院首发
时间:2023-06-17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61      分享:

在我国第18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工程项目《中国蓝印花布文化档案·南通卷》发布会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举办。著名文化学者、原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和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协副主席、南通大学非遗研究院院长、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馆长吴元新共同为《中国蓝印花布文化档案·南通卷》首发揭幕。

冯骥才先生与吴元新共同为新书揭幕
冯骥才先生讲话

作为这套档案的总顾问,冯骥才先生撰写了总序《绽放在千年民间生活中的靛蓝奇花》,在序言中冯骥才先生认为吴元新及其研究团队在社会转型期间能站在时代的高度上,认识到蓝印花布这一种代代相传的应用型的生活文化所拥有的宝贵价值,率先进行抢救、保护、整理、传承与弘扬,现在他又把为全国蓝印花布立档这样一个千头万绪和极其繁重的事,义不容辞地担在肩膀上。冯骥才先生深信,以吴元新对蓝印花布非同寻常的酷爱,以及高度的责任感、敬业精神和专业眼光,一定能使中华民族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得到可续的记录与保存。


吴元新发言

吴元新在发言中表示,感谢冯骥才先生对该书的目录、装帧、出版等工作进行了系统的审定,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立项六年以来,在冯先生的鼓励和支持下,时刻牢记这份文化责任,研究团队走遍了全国的蓝印花布主产区,争分夺秒收集、保护、抢救濒临消失的民间蓝印花布实物遗存,进行了充分的田野调研工作,共同梳理了我国蓝印花布的传承脉络,将全国各地的蓝印花布文化记忆如珍珠般串联至一起。他决定,用十年的时间,与相关的专家学者和传承人一起,出版合计二十卷的中国蓝印花布文化档案专著,为后人留下一批宝贵的蓝印花布文化遗产。


发布会现场

《中国蓝印花布文化档案·南通卷》是国家级非遗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系统性文化档案的样书卷,是南通蓝印花布田野教学基地的成果范本,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列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项目,被列入“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专项规划项目。

在该卷的编写过程中,主编吴元新,作者吴灵姝、倪沈键等元新蓝团队成员走遍了南通近百个乡村,采访了320多位民间艺人和蓝印花布使用者,抢救保护了两万三千余件流失在民间濒临消失的蓝印花布实物遗存,详尽梳理了蓝印花布这一传统印染工艺在南通的传承脉络,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阐述了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传承历史,力求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份详实得当、严谨可靠的文化档案资料。

《中国蓝印花布文化档案·南通卷》由冯骥才先生题写书名并作序,本卷总主编潘鲁生先生和邱云华先生在序言和后记中认为,对于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实践都是从摸清家底、存档修志开始展开的。《中国蓝印花布文化档案》为民间传统工艺志书编写找寻到一种科学、严谨、规范的书写范式,其编写成书具有历史情怀、人文脉络、艺术的精神,是民族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

出席发布会的相关单位和部门有文旅部非遗司、天津大学、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南通大学以及首批非遗学田野教学基地等。

在天津大学冯研院举办的《中国蓝印花布文化档案·南通卷》发布会期间,冯骥才先生与蓝印花布三代传承人合影。吴元新孙女抒染、美印由冯骥才先生为其起名,寓意着抒发美丽的印染大业。

来源: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NTBCM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