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陶瓷印创作及其艺术生态_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近日,“陶瓷印创作及其艺术生态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陶瓷艺术馆取得了圆满成功,本次研讨会不仅让人们对陶瓷印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清晰的认识,也诞生了许多精彩的发言内容,让我们一同回顾研讨会中爆发的一个个闪耀瞬间。
各位老师好,作为一个院校老师我想从两个角度谈一下陶瓷印。
第一个角度就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我们学校艺术类目前开设书法和国画两个专业,从我们近几年在篆刻和陶瓷印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书法和石印基础的学生,在陶瓷印的创作方面有更强的艺术表现能力。相反,没有书法和石印基础的国画学生去做陶瓷印的时候更像是图案、简笔画,有一定的主观感受去表达印记,会有偶然出现的天然美或是朴拙美,但普遍缺乏专业角度的艺术美。根据艺术史的一般规律来看,最终,可以真正实现陶瓷印的传承与创新,一般会在书法、篆刻等相关领域有着重要影响力的专家、学者的艺术实践中产生。
从另外一个角度,就是中小学的艺术教育的角度来看,陶瓷印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我们要不要把这个思路打开一些,我们担心的问题今天几位老师都提到了,就是使用刻刀的安全性。既然谈到了中小学艺术教育趣味性或者是学生的游戏感,举个例子,能不能把这个印钮与雕塑结合作为一个重要的方式推广,在刻印面时能否找到一些针对中小学生的替代工具?对于陶瓷印在中小学的推广要把握住两点,一个是安全性,另外一个就是趣味性,游戏性,这样的话,我认为陶瓷印在中小学内的推广工作会做得更好。
我之前刻过陶瓷印,但是时间不长,数量也不多。刚才李龙奇老师说陈国斌老师用美工刀刻陶瓷印,其实用美工刀的话别的材质就刻不了,正是因为陶瓷的这一特质,可以说能满足我们很多的要求和想法,刚才杨涛老师也提到了这一点,当然最重要的我觉得还是杨涛老师说的陶瓷印审美上的一些点:我们到底要追模还是去表现些什么的问题,比如秦汉印,不同材质有不同的观感,那么陶瓷是不是也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特点,再结合这些特点,它又要或者应该展现什么样的美学价值,我觉得这个是我们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刚才陈震生老师提到了“泥土气”,我觉得这个就是陶印很典型的特征之一。类似的问题应该还有还多,毕竟陶瓷印的空间至今还是不可知的状态。
另外,在座的各位老师有一部分在高校从事教育工作,我呢也是学校里面做本科生的书法篆刻教学。陶瓷印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听说在本科生教学中特别大面积的展开,我觉得这对于陶瓷印的未来,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契机,现在大学里的书法学生占整个从业者的很大比例。那么我觉得有一个问题或许可以考虑,就是如何让陶瓷印在高校里迅速发展。当然每所学校的性质不同,发展的进度也自然不同。比如我们学校是地方性师范类院校,对于学校本身而言,他更需要的是能够对接当地对于书法类教学的相关专业和课程,等等问题。如果如果今后我们在高校里去做陶瓷印,非常希望能够得到各位老师的支持和指导。
03吕高鹏
各位老师好,在我自己实践过程当中有几个小问题想跟在座的各位老师、专家、学者们进行一个探讨,当然更多的是请教。
第一陶瓷印可以无限放大,这是我刚接触陶瓷印的时候最直观的一个感受。因为确实可以做到石印没有的特性。但想往小了刻就带给了我创作上的局限性。在石印上往大了刻有困难,因为印面大了之后,相对线条布局会增加很多技术动作,难度随之上升,在陶印上相对简单。相反,石印中一公分甚至再小,都可以表现想要的效果。在陶印之中,往小了怎么做?受制于材质的疏松,能不能做出想要的艺术效果?这是第一个想跟各位老师探讨的。
第二个,刚才老师们也都说了,陶制材料的特殊性本身就带有很多变化,这是天然的。所以造成了门槛相对低,无论是已成名的篆刻大家还是刚拿起毛笔来,甚至没有学过篆刻书法的孩童都可以去做,这就带来了风格上的问题。材料的特性给人提供无限可能的优势,但也带来了风格上的局限性。就风格而言,更适合写意一路的。工整性一路的探索,多少会存在一些困难。写意性的风格相对于石材,陶印更好表现。工整一路的,在5公分甚至小于3公分、2公分、1公分以下的陶印,它的探索方向或者说局限性怎么去突破?
另外,局限性带来实用性的问题,陶印5公分、8公分甚至再大的印,很难在作品当中去使用。往往刻出来一批陶印可能仅仅是为了某一次展览。实用性 就退而求其次,甚至说就束之高阁了。这是我觉得它对写意一路可能是有无限的广阔性,但是对于工整一路的艺术实践是有局限的地方,也是刚刚通过前面各位老师说了很多技法上的问题给我的启示。
第三,关于教学实践问题,前面发言的老师也曾多次提及到一个随意性问题,作为对书法或者篆刻有一定基础或者有相当见解和认识的人,想在石印上有所突破,达到一种理性之外的放松,或者想追求一种石印暂时无法突破的瓶颈,找寻一些新的材质去达到想要的效果,这点陶印有先天的优势。可面对初学者,探索过程当中有很多我自己都无法把控的问题,用这个去教学生,去教一张白纸,作为启蒙阶段的入门者,对他们日后的成长会不会有所助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可能也是我思考的一个点。
第四印钮的问题,我在2021年申报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很大一个点就是在印钮上做文章,想把印钮跟印文结合起来。传统的的印钮无非就是狮、虎、兽之类的这些。怎么把印钮植入到篆刻或者说印钮作为篆刻本身带有一定的符号性?这是我主要考虑的一点。因为申请的是冬奥主题性创作,印文内容是每个冬奥城市的口号。比如北京的口号是“一起向未来”,怎么让观众看到我这一方印,在没有看到印文的情况下知道这是北京的冬奥呢。所以就在印钮上做了一些思考和改变,当时的想法是把奥运城市在国际航运城市或者在国际上的地域英文代码,以浅浮雕形式作为印钮提高识别度。这样就跟印文相连接起来。在具体实践过程当中发现印钮的突破还是有难度。也见过一些作品上制作的印钮,造型及配色等不协调的。这可能还是要更多的篆刻家,陶艺家共同参与进来,解决好这一问题。
陶瓷印作为篆刻领域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和突破口,虽然存在一些不足,但是带给我们更多的探索方向和无限可能,为当下篆刻艺术提供更有生机的土壤,相信会越来越成熟。
刚才各位老师说了很多陶印的特性及优缺点,我也是受益匪浅,根据自己的实践谈一下在具体实操过程当中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