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研究|李华清:现代雕塑探索的悟道者——走近隋建国教授(三)
时间:2023-01-13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122      分享:
三阶段:《时间的形状系列》

当谈到隋老师做《时间的形状》动机时,他介绍:《大提速》作品之后,他开始关注时间对雕塑作品的影响,再加上在他50岁生日那天,仿佛突然看到了自己人生的边界,这让他回忆起鲁迅先生在50岁那年坐在坟墓上曾经拍过的一张照片,当时他不理解,但在50岁那天,他才突然明白了其中的含义。因此,他希望通过以某种方式记录下自己余生的每一天,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首先,他找一根铁棒粘上油漆,并且每天浇一次,如此反复,十几年如一日。或许这样的行为在别人看来毫无意义,也或许有人认为他过于疯狂,但在他看来,艺术就是生活,他根本不在乎别人如何看待这件作品,也不在乎这件作品对别人会产生什么影响,只要他自己认为值得做,就应该去做,并且一定要坚持做。当问及隋老师的这件作品什么时候完成时,他介绍:“我会将该作品继续做下去,直到我生命停止的那一天。”这就是隋建国,一位一生在雕塑道路上探索的肉身寻道者。或许,他也不知道最终这件作品会是什么样,也或许正是这种好奇成了他继续创作的动力。
        当谈到《时间的形状》之后的创作时,隋老师介绍:他在做《时间的形状》过程中,油漆产生的自然肌理引起了他的好奇和关注;另外,在2008年以后,一场史无前例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国也不例外,中国当代艺术更是如此,经济危机对中国当代艺术重新洗牌,很多以前买的特别好的艺术家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不知是一种巧合还是隋老师的创作潜意识受到影响,他觉得人的努力只是人生成功的一部分,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必须要顺从天意。因此、他打破常规,为了减少自己理性思维对创作的干预,寻找一种更加自由、随机、巧遇、天成的创作方法。因此,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他刻意蒙上了自己的双眼进行“瞎捏”式的创作,每周徒手用黏土捏制几十个雕塑小稿,有时他也会利用地球的引力进行创作,他会拿起一团黏土自由抛落等方法去寻找可能的天成,甚至会用拳击和脚踢来消减理性技法和思维的干预,从此隋老师的《盲塑系列》创作拉开了序幕。
   第四阶段:《盲塑系列》
       据隋老师介绍:在2008年,他初次尝试盲人肖像创作,当取下眼罩看到作品后,他非常激动,后来他开始冷静的思考该作品到底是什么地方吸引人,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由于当时还没有3D扫描和打印技术,于是,他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将25公分的《盲人肖像》泥塑作品放大到5米,为了使放大出来后的作品与原稿保持高度的一致,他采用套圈的方式进行精准地放大。当作品放大后,那些闭上眼睛“瞎捏”的细节一下生动起来,这令他非常的兴奋,似乎突然找到了他心目中久违的答案。第二年,随着3D技术的出现,他又尝试结合用3D技术扫描自己的泥稿,但那时由于3D扫描技术还比较初级,扫描的像素不够高,导致扫描打印出来的作品不太细腻。几年之后,随着3D技术的成熟,他正式与3D技术紧密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隋老师强调:为了尊重作品的原创性,他在大量的泥塑稿子当中精选出一部分感人的和打动人的作品,然后用3D技术将作品进行无死角的精准扫描,当扫描文件生成后,为了始终忠实于原来手捏泥稿的原始状态,他将文件原封不动的保存起来,不做任何的修改和调整、甚至完全不动。后来,在3D放大打印实验中,隋老师发现3D技术打破了泥稿放大过程中对于细节呈现的技术局限,使得雕塑作品的表面肌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饱满和细腻程度,并且为雕塑创作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尤其3D打印材料的视觉效果也超出了他的想象,因此让他特别兴奋。隋老师一再强调:“所有感动人的东西都是手捏偶然性产生的,而不是后期人为制造的,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随后,隋老师的系列代表作相继出现,如:《盲人肖像》、《手迹》、《云中花园》、《3D的面孔》等等,为了到达视觉上的冲击力,隋老师甚至将部分作品放大到五、六米。

在展览开幕当天,观众听说隋老师又有新的作品出现,为了先睹为快一饱眼福,观众蜂拥而至,导致现场几乎达到失控的边缘,但进入展厅之后,现场一片寂静,观众完全被这种前所未有的艺术形式所震撼:他们有的人不理解、完全跟不上隋老师的创作思维,更不敢妄自菲薄,唯恐自己的言语因误读而被人耻笑,只能在默默欣赏中寻找答案;也有的人充满好奇窃窃私语,似乎希望从别人那里窥探到隋老师的创作意图;还有的人却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原来一直困扰自己的雕塑创作竟然可以如此的简单;但细心的观众会惊讶的发现,那些看似非常随意、简单的作品是在无数泥稿创作中精选后的结果,而那些令人心跳和叹服的细节,是在完全忠实于原稿数据放大后的体现。在笔者看来,该作品的独到之处在于:他全方位地用雕塑艺术的形式展现了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他将庄子的天人合一的理念视觉化、具体化,让观众看得见、摸得着。当观众站在作品面前,会自然而然的产生寻找作品肌理形成的好奇,尤其当观众站在6米高的《云中花园》作品面前时,那些非常清晰、详尽、细腻的指纹,无形中向观众暗示了作品负空间当中无形的大手,观众可以展开他们的想象,那可能是人的手,也可能是浩瀚宇宙的暗喻,在浩瀚宇宙的面前,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如此的渺小,又是于此的不堪一击;从另外一个层面上理解,当观众带着一种欣赏的眼光,将这种作用力看成是一种艺术创作时,在浩瀚宇宙作用力下,一块普通泥土变得如此的惊艳,如此的自然,它没有任何的理性因素的干预,更没有任何刻意的矫揉造作,而是在某种未知力量作用下产生的自然的景象,它是大自然的杰作,也是天人合一的完美体现,因此,现场观众无比惊讶。
        很显然伴随着这些惊讶和好奇,《盲塑系列》又带动了雕塑界新一波震荡,该创作在很多方面突破了传统雕塑的界限,如:雕塑创作理念、雕塑创作方法、雕塑创作技巧和雕塑创作技术的突破都是前所未有。展览之后,很多媒体竞相报道各有说辞,有人在介绍隋老师创作《盲塑系列》时,形容他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诞生了该想法。本人认为:如果从这个层面上理解隋老师的《盲塑系列》未免过于表面、轻率。因为,只要观众细心跟随隋老师的创作轨迹不难发现,他的创作有一条非常突出的生命线----创新,如:第一阶段《材料研究》,他突破了传统雕塑技法、观念和材料的应用;第二阶段《中山装、恐龙系列》,他突破了传统雕塑创作理念----“时代符号”和传统写实技法;尤其是《大提速》作品,他几乎颠覆了所有雕塑家的对雕塑创作方法的认知,摒弃了所有传统的技法、媒介和材料,以大无畏的勇气尝试和探索全新领域的可能;第三阶段《时间的形状系列》,他完全突破了传统雕塑创作方法和理念,尤其突破了传统雕塑创作的时间和空间的局限;第四阶段《盲塑系列》更是如此:他通过摆脱传统雕塑理性技法、技术和思维的束缚,去寻找一种全新的突破等等。可见,只有从创新的角度才能真正理解和体会到隋老师《盲塑系列》的创作意图。这和本人在美国访学期间,美国教授强调的雕塑创作理念不谋而合。在2015年,笔者公派到美国学习,在与美国教授Kim交流当中,他在本人的笔记本上写了诸多创作要素,如:材料、构成、色彩、技术、思想、技法、肌理 、创新等等,但Kim一再向笔者强调“创新”在雕塑创作当中的重要性和首要性。
当谈到《盲塑系列》的体会时,隋老师介绍:“盲塑过程是一个摆脱控制的方法,我觉得盲塑产生的作品是一件纯粹的雕塑。这样就让雕塑或者泥塑回到了它最原始的状态,而且是一个重新理解雕塑的很好的方法,可以从零开始,重新生长,当你做作品的时候,你不去控制它。因为艺术被叫做视觉艺术,都是靠视觉去控制你的工作进程,但是正因为这样,所有艺术知识、文化知识都会在背后制约你。在做《盲人肖像》过程中,我一闭眼,根本什么都看不见,我想控制也控制不了,所以只能靠本能去工作,我觉得产生的作品会是一个纯粹的雕塑,把以前所有那些条条框框都忘掉。”这就是隋老师,他为了艺术的更自由发挥和保持艺术创作的纯粹可以抛弃一切。
        总之,结合隋老师所有的作品和他在60岁那年发出的感慨:“我终于可以做一位全职艺术家了,”可以看出,隋老师是一位真正将生命注入创作的艺术家。回顾隋老师的创作痕迹和成功的经验,观众不难发现:虽然他的作品每一个阶段的风格都有非常大的变化,甚至完全不同,但结合他早期努力学习雕塑写实技法到他后面一直努力挣脱写实技法对他创作的干预,这让本人想起李可染先生的一句名言: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这句话完美地展现了隋老师的艺术创作轨迹。另外,在笔者看来,他的成功还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他勤奋、执着、与时俱进:他会围绕一个点做无数次的各种尝试,他总是将自己融入到社会中去寻找灵感,并准确的把握住时代发展的脉搏;2、他倔强、孤傲、有魄力:他虽然身居高位,但从不走捷径(如:获得全国美展大奖),他为了艺术创作的自由和纯粹,可以不顾一切重新开始,一直保持走自己的路,保持一种独立思考的状态;3、他睿智、冷静、有经济头脑:他在创作构思方面拒绝任何因素的干预,但在创作后期推广中从不拒绝与资本的合作,因此,他很好地利用了社会资本对艺术作品的积极作用,这些可能是他真正与众不同的成功之道,值得所有雕塑爱好者借鉴。
回顾隋老师的名言:
        1 、针对写实艺术系统而言:隋老师在《我的艺术发展线索》中说:“这一过程提醒我,在传统写实语言的运用中,一旦作者不再执着于自己的个性,不再拘泥于表面的艺术追求,放弃自我表现,只是单纯地、无我地、甚至机械地完成对所选择事物的再制作,也就达成了一个自足的方法。我觉得这其实正是在某种意义上与自己早年所向往的庄子‘无我’和‘万物齐一’的境界相重合。”
        2、隋老师强调:雕塑的自在空间是雕塑的本质属性,要将雕塑的空间语言展现到极致,就要使雕塑空间的虚与实、动与静达到尽可能的完美。而在作者、作品和观者三者的意念碰撞中,则能营造出雕塑的意念空间,这主要源于雕塑作品的内涵引发观者的精神共鸣和雕塑创作者的思维走向。
        3、隋老师强调:雕塑家要努力做到不跟潮流走、不被市场征服,丧失自己是最严重的。
        4、隋老师对学生的要求:无论是钻研传统写实雕塑,还是突破雕塑规章制度,只要找到合适自己的道路就好。
        5、隋老师强调:你的雕塑形式是过去有过的,那就要努力做得比过去更好;如果你尝试的是别人没有做过的,即使不成熟,也很可贵。艺术是这样,人生亦是如此,条条道路通罗马,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去领悟生活的真谛,没有唯一的领悟方式。
        6、隋老师强调自己捕捉灵感的方式:在反复咀嚼、回味以前想法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想法。
笔者对隋老师的提问
        1、您觉得雕塑的核心是什么?
        隋老师:在我50岁以后,我认为我的雕塑核心是时间。
        2、您觉得艺术和美的关系是什么?
        隋老师:“一般来讲,如果说艺术是一种视觉艺术的话,美是视觉愉悦的一种感觉,美有不同的级别,如:罗丹的《老娼妇》《塌鼻梁的人》那是一种极度真实的美,这种极度真实的美和柔和典雅的美是有一定冲突的,甚至会相反;或者说一个十八九岁的小伙子和小姑娘的美与一位六七十岁老头和老太太的饱经沧桑的美是不同的,他不可能只用一个字把它统一起来,就像玫瑰花的美和苍劲松柏的美一样,美本身就是一种辩证关系,如果我们承认这种辩证关系,美和艺术是相融的,因为美不是表面的美,而是一个容纳了所有人的以感情看待世界所得到的感受,这种感受其实往往是超越一般的美,特别是崇高的美和深刻的美,这个层面上理解,其实艺术和美是统一的”。
        3、您在做《地罣》作品开始时石头的形状很明显,钢筋是完全陷进去的,而后面的石头比较圆,而且钢筋好像有一半在外面,这样的变化有其他寓意吗?
        隋老师:刚开始做《地罣》作品时,我用的是圆型钢筋条,它与石头是持平的,石头是自然型;后来我找的是老河道里挖沙剩下的大型鹅卵石,用的是比较粗的螺纹钢筋,在加工过程中,一半钢筋埋在石头里面,一半钢筋露在石头外面,但没有什么寓意,仅仅是材料结构之间的关系。
        4、在您的所有资料中,很少关于《右手》作品的介绍,您可以介绍一下吗?
        隋老师:右手是中国文革时期很多领袖雕像的局部,他曾经向人民挥舞,指引人的方向,所以说那只右手是关于中国历史的一段记忆。
        5、您未来的打算是什么?
        隋老师:我可能会继续我的《云中花园系列》和隋建国艺术基金会的工作。



隋建国作品欣赏   



云中花园·40个瞬间
光敏树脂3D打印雕塑与钢架装置
600 x 600 x 1200cm
2013-2021

云中花园——10个瞬间
光敏树脂3D打印、钢架结构
700cm x 500cm x 250cm
云中花园·手迹3#
光敏树脂3D打印、钢架结构
700x300x600cm
2019
云中花园局部
2008-2019
云中花园
光敏树脂3D打印、钢架结构
现场装置
2008-2019
手迹
金属3D打印
50 x 16 x 19 cm
2019
云中花园-折枝18
光敏树脂,3D打印
L100 cm
2019
手迹    展览现场图
手迹·星座1#
光敏树脂,3D打印
300x180x115cm
长桌·1435件手稿原型
泥巴、石膏等
现场装置
2008-2017
盲者·大拳击
铸铜
200x190x200 cm
2010-2017
手迹#3
铸铜
165x100x72 cm
2014
盲者系列
铸铜,石雕等
单体尺寸60cm见方
2010-2013
盲人肖像(一组)
铸铜雕塑
单体高500cm
2014年于纽约中央公园弗里德曼广场
2008-2014
引力场
石膏与脚手架
1500×600x600 cm
2015
聚氨酯
160×200×170 cm
2015
海市蜃楼
聚氨酯,油桶
232X230X133cm
2015
黑暗中的能量
2012
有限的运动
钢结构,钢管,钢球等
250x600x600cm
2010
运动的张力
钢结构,钢管,钢球等
2009
偏离17.5度
单体120cmx120xcm高度
2007至今
平行移动50米
群体行为与3屏录像
时长20分钟
2007
衣纹研究·右手
玻璃钢喷漆
长700CM
2003年
来源:李华清供稿
原文载于:雕塑网官网公众号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