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景学会
学会简介
章程条例
理事会
专家委员会
学术委员会
评审委员会
裁判委员会
纹样研发中心
传统手工艺再设计实验室
AIGC创意与表现重点实验室
资讯中心
学会新闻
行业新闻
政策法规
党建活动
国际交流
通知公告
学术交流
论坛研究
青年沙龙
科研课题
专家名师
专家智库
作品欣赏
名家论著
基地建设
基地名录
大师工作站
研学基地
游学基地
科普基地
产业基地
分支机构
理论专业委员会
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
雕塑专业委员会
书画专业委员会
织锦专业委员会
木雕艺术专业委员会
玉雕艺术专业委员会
石雕艺术专业委员会
彩石艺术专业委员会
刺绣艺术专业委员会
纤维艺术与设计专业委员会
紫砂艺术专业委员会
玻璃艺术专业委员会
漆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
竹工艺专业委员会
香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
藤铁艺术专业委员会
微缩艺术专业委员会
彩塑艺术专业委员会
砚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
空间艺术专业委员会
造像艺术专业委员会
宫廷艺术专业委员会
青年工作委员会
教育工作委员会
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委员会
会展工作委员会
线上新经济工作委员会
行业大赛
技能大赛
技艺大赛
证书查询
人才培训
党校培训
专业培训
展览资讯
学术展览
专业展览
会员中心
会员名录
入会申请
会费标准与缴纳方式
学术交流
论坛研究
青年沙龙
科研课题
陶说|融古入今——林振龙的陶艺
时间:2022-11-17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
176
分享:
林振龙
林振龙是一位知名的台湾陶艺家,他的成功有多重因素:人生际遇、个人特质、好学敏求、思变求新、广结善缘。
林振龙出生于台湾南投农家,因家境清贫,高中毕业就到王修功老师主持的工作室习陶,与陶瓷结下了一生的情缘。由于从学徒做起,他拥有相当扎实的陶艺经验与知识。林振龙敏求好学,从来不愿被局限在既有框架中,所以他勇于突破、敢于尝试。在上世纪70年代的最后一年,林振龙成立“瓷扬窑”,不但为自己创造事业基础,更为台湾陶艺界开启全新篇章。
大地系列·椭园盘 61cm×25cm×9cm 2019年
虽然那个年代台湾社会对西方艺术的知识已有相当认识,但现代陶艺的观念还蛰伏在相对朦胧未明的状态。当时在台湾,于陶器作画的多为工匠,所画也多是仿古主题,尚属工艺美术范畴。台北的历史博物馆一场展出毕加索陶艺作品的展览,大大启发了林振龙对现代陶艺的想象。他因此萌生想将中国陶艺与现代艺术接轨的想法。与师大美术系陈景容教授合作,林振龙跨出了第一步。陈景容是第一个到瓷扬窑从事瓷绘的艺术家,因口碑流传,接下来的数十年间,众多台湾知名艺术家包括书画艺俱佳的傅申教授等,都到访过瓷扬窑进行创作。
艺术家五花八门的绘画技法与陶艺之间最难磨合之处在于:绘画的效果可立见,但陶瓷的效果无法立见。这是因为釉药特性不同且又须经烧制才能显现最终效果。如何配合每位艺术家的技法需求调制釉药,让艺术家能预想效果顺利创作,则是林振龙的独门功夫。也因他这样不计心血与成本的投入,将台湾的名家彩瓷绘画推至空前的高峰。1982年瓷扬窑在台北“春之艺廊”举办了首次“名家彩瓷联展”,集结台湾名画家在瓷扬窑的创作。虽然展览凸显了中国瓷绘的当代新面貌,但较少注意到所有作品的载体都是林振龙烧制的瓷器。师承台湾陶艺之父林葆家教授的林振龙受其鼓励开始了现代陶艺创作的新阶段。
大地系列·陶书 49cm×25cm×41cm 2019年
自此之后,林振龙更专注陶艺创作,逐渐在台湾艺术界崭露头角。1985年他参加了台北市立美术馆的“国际陶瓷联展”,1989年在台北敦煌艺廊举办“烧陶烧心”个展。1980年中期适逢台湾当代艺术蓬勃发展,许多海归艺术家都参与其中并组织各种画会。林振龙也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发起并加入了后来极为活跃的“二号公寓”画会,为台湾当代艺术尽一份心力,林振龙是当时少数从事当代艺术创作的陶艺家。
综观林振龙的作品系列,多是以一种中心思想为根基,利用陶土的特性配合釉药,抒发他的艺术理念。在“二号公寓”时期,林振龙创作了《拥抱我土系列》(1990)、《愈合系列》(1992)、《壶外之音系列》(1992)。1993年林振龙推出《再生系列》。1998年又发表《聚裂重生系列》,2005年则有《翻耕净土系列》。推陈出新的系列作品说明了林振龙是一位勤奋及创作力丰沛的艺术家。这一次在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的展出,林振龙集结了三个系列主题:“大地系列”“空间·釉彩系列”与“空间·结构系列”。这三个系列作品有着共同的语言:它们都述说着林振龙作为一位现代陶艺创作者,如何探索艺术的本质与纯粹。这三个系列都是对陶土与釉药做出迥异于传统的创新,有着与现、当代艺术对话的妙处,更有着对自然的礼赞与空间结构美感的探索。
空间·结构系列 26cm×17cm×74.5cm 2019年
“大地系列”表现对自然的虔敬。灵感来自有一年林振龙到台湾北部的石门水库游赏所见。当时适逢枯水期,湖畔旁因此露出干枯黄土,这一景象让他深有所感,并在他的陶艺创作中以近似抽象的艺术语言表现出来。他以撕裂手法让陶土展现自然粗犷纹理,犹如嶙峋峰壁,再施以铁釉,配以青瓷寒潭碧绿效果,形成对比鲜明的山水意境。
林振龙对“大地”元素的运用,并不局限于平面或立体,也打破器皿的实用考虑。是“镕铸”了粗犷的自然裂纹与青瓷的平整规矩器形,它们既可是供人赏析的艺术品,也可与当代花艺结合,配合花艺家呈现出多元风貌。观者可从各角度欣赏到他汲于自然地景并予以化约后的幅幅山水意象,这是现代艺术中“几何化”大自然形象的体现。
空间·结构系列 36cm×19.5cm×66cm 2019年
在《陶书》中,以“书”的形式表现作品,不但增添趣味,同时暗示了创作者对大地的阅览。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看出林振龙对青瓷有着独特的钟爱与见解。确实,他的青瓷釉药,采用较原始材质;在山谷中采集石头,磨粉掺入配料中,让天然微量铁质与天成杂质决定烧制完成的温润色泽。
“空间·釉彩系列”作品中可看出林振龙取之自然又不囿于自然的自在。作品营造出抽象简约的画面,但又不过度落于几何化的机械性。这或许就是东方一直与大自然保持一种微妙契合的特质。
空间·釉彩系列 三迭方器 38cm×13cm×48cm 2019年
确实,在20世纪当西方艺术受到东方禅宗影响的绘画运动中,以抽象表现主义最为人所称誉,影响也最大。但西方艺术家在这过程中都过于重形式而轻精神,重个人而轻自然。因此在其抽象创作中,自然与人的关系越来越远,导致过度的个人主义意象充斥了画面。反观东方艺术家对抽象的要求向来是遵循着人与自然的协调。而在陶艺界,或因技术门坎较高,直待林振龙等人的尝试与突破,才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在林振龙的“空间·釉彩系列”作品中,我们看到了这个丰硕成果。
空间·釉彩系列 陶书 36cm×18cm×29cm 2019年
林振龙总结了中国陶艺的釉彩精华,将历朝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如羚羊挂角,不着痕迹。我们看到了元代青白的运用,明清铜红的大胆呈现,又有宋钧的含蓄。如圆的器形与几何色块搭配的比例都达到均衡之美。
钴蓝的流动性更接近挥洒自如的全抽象,又不失东方蕴柔儒雅的美感,与铜红搭配得亦恰如其分。白釉处也并不单调,林振龙填入墨线造成类似哥窑效果,营造出一种新诠釉色的趣味。
空间·釉彩系列 15cm×15cm×35cm 2019年
我们对这些作品“眼熟”,是因林振龙运用了中国陶瓷的经典釉色;我们又觉得作品新颖超群,因林振龙看似依循却突破传统,不但将中国陶瓷带入现代领域,也让传统有再升华的契机。最难能可贵的是林振龙有不断尝试与挑战未知的勇气,“空间·结构系列”展现他不畏艰辛与失败,勇于实验的精神。先前的“空间·釉彩系列”主要以釉色的反差传达“虚”与“实”,然而在“空间·结构系列”中,林振龙为了达到“虚”
的穿透效果,他采用如建筑支架般的结构。这种结构在一般雕塑艺术中并没有太大的技术困难,但在陶艺创作中,因陶土的特性与窑烧的变数,成功率极低,让想尝试者退却三分。在美学层次上,他得以向世人展示高温烧结的陶艺创作如何体现虚实相互掩映的“立体”美感。这系列的作品超越器皿的界限成为雕塑,其设计理念具有建筑设计的语言,特别是现代建筑中强调钢结构与玻璃帷幕交互运用的美感。
空间·釉彩系列 扁瓶 35cm×15cm×58cm 2019年
林振龙一生与陶瓷的不解之缘,加上努力不懈,广结善缘,使他拥有得天独厚的机运与胆识去超越传统,为中国现代陶艺注入活水,并为我们这时代陶艺创作立下典范。(来源:《上海工艺美术》杂志2019年第三期 作者:潘安仪)
原文载于:工艺美术设计服务平台公众号
上一篇:非遗丨精雕细刻,匠人匠心
下一篇:研究|张鼎:从情绪雕塑到空间现实(下)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