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与空间的平衡
张鼎的装置作品常围绕着感官与意志的强度,建构起一个个荒诞而充满对抗性的场景。自2009年北京个展《定律》中的木质灯光装置与泡沫雕塑之后,对于材料的运用逐渐成为艺术家控制物化的重心。在2015年上海玻璃博物馆的合作项目《黑色物质》中,张鼎将玻璃作为关键媒介,借由其脆弱同时坚硬;通透却致密;炙热而冰冷的物理特性,以最基本的方式构建材料与空间之间的平衡。
除了炙热而脆弱的玻璃,艺术家亦在作品中引入冷感而硬朗的钢板。这两种矛盾的材质,在相互挤压中形成了一个平衡而危险的空间。黑色独特的美学属性使得内部无法看清,潜藏的不确定性被调动起来,观众和作品之间形成的气氛,一触即发。这正是张鼎所想要表达的:“既定认知本身就是危险的。”
张鼎2021年受邀设计的Lady Dior手袋,再一次体现了他对材料质感的敏感和精准把控。在这次合作中,艺术家用点、线、面重新解构作为随身物品的“包”。有别于张鼎常见的大型装置作品,“包”虽是一个“极小空间”,却使用了846个部件,并且由铝合金、24K金等多种材料组成,同时黑色与金色的结合,完美诠释了艺术家心中的庄重和神秘。
日常行为与规则的打破
2016年,张鼎在香港巴塞尔的个人项目中设立了9组共18个立方体装置的阵列,每组镀钛金不锈钢立方体之间由人造水晶制造的货架托盘进行连接。观众可以使用艺术家提供的黑色人造水晶,或任何自己的随身物品,以各种方式对待作品,包括但不限于任意刮、擦、划镀层,并允许带走其刮下的碎屑。艺术家在《18个立方体》尝试移除个人符号和权利,并在一定时间空间之内持续显现群体的姿态。在展览现场发生的,也许是对作品价值的干预,货架之上硬通货的消解,又或是一个多样性对衡极简至上的现场。
这种积极邀请观众参与、以体验代替观看的现场性艺术实践,也进一步延伸至张鼎同年在上海外滩美术馆的特别项目《风卷残云》。作为首届RAM HIGHLIGHT的委约艺术家,张鼎将外滩美术馆改造成一个具有独特社会系统和行为模式的华丽现场。脱离常规的观展模式,观众不仅可以进入金色巨型空间装置的内部,更被邀请在当中共进午餐,享用由张鼎亲自挑选、监制的饭菜与酒水。
这场充满仪式感和规程性的宴席,临时性地赋予参与者场地特定的标签、身份与符号,并且通过与众不同的直播体验,观众得以与艺术家一同探讨社会现实、价值标准、规则体系等命题。
空间与现实的重叠
2018年,北京金杜艺术中心、怀俄明计划、掩体空间共同推出了张鼎的个展《安全屋》。艺术家将同一概念于三个不同场域和层面予以呈现:在金杜艺术中心的现场,张鼎以公共设施为原型,创作了一组包含球形灯、摄像头、音响设备的装置。观众穿梭于昏暗的空间中,本能地躲避装置射出的刺眼灯光;六个可以跟踪运动的“眼球”,反而吸引人们凑近观察。类似的观念内核也体现在张鼎2021年与路易·威登的合作中。艺术家以品牌最具代表性的旅行硬箱为起点,结合其一贯经典的镜面玻璃元素展开构思。
到了怀俄明计划,全黑的展厅中央矗立着两米高的长方体,在艺术家设置的机械程序下时而快速自转,时而突然停下。箱体“佩戴”了两副墨镜,徒有一个门把手却无法被开启,黑色幽默的手法让人不禁好奇装置内是否存在其他的主体与对象。
与前两处场所不同,原本隐蔽黑暗的掩体空间,被艺术家的五件灯光声音装置照射得一览无遗,其散发的强光与热量甚至让观众无处容身。装置播放着五声部白⾊空间交响乐,每小时循环一次,最终由观众的反复行走与多重感官完成视听效果的混合。随着观展动线的延伸,作品中的现实主义意味与真实的现实逐渐融合,而路途中所能看到的处在展览场景中的普遍现实,令观众加倍认识到它们被忽视的存在,从而发生多种现实的重叠。
从强调声音、场景、感受的“情绪雕塑”,到关注材料、秩序、平衡的“空间现实”,以多元媒介呈现强烈整体性的艺术项目,始终都是张鼎创作中的一个鲜明特征。他往往担任着制作、策划和导演等诸多角色,通过探索空间和现场的多重可能性,实现对当代艺术语境的反思与超越。
原文载于:雕塑频道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