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艺术为支点,让村民发现美、创造美,以美为善、以善为美,从而促进乡村文化、文明、文创、文旅等全面振兴,是个很好的创新,也是推动当前农村新一轮发展的良好途径。艺术具有启蒙作用,它本身就存在于民间,许多老百姓艺术水平很高,农村有很深的艺术根基。在“原来艺术就是这样,原来我也可以做,而且能做得更好”这种全新认识下,村民参与的热情高涨,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潜在的艺术细胞被充分激活,于是在他们手中,竹子、木头、鹅卵石,以及各种布料的边角料等,变成竹帘、竹灯、玩偶等艺术品。
通过了解参考中国、日本、韩国、美国等不同的国家的经典探索,可以看出当代公共艺术的介入为乡村建设提供了更多的可行性方案。艺术振兴乡村的背景大都是在在上世纪末至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有大量地区都面临着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劳动力外流以及村落荒废的问题。乡村衰落的主要问题在于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城市文化冲击,文化与经济水平较城市差异过大,导致乡村原有产业类型发生转变;乡村人口单方面流向城市,尤其是乡村最主要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导致乡村人口发生年龄断层,大量老人和儿童留守乡村以及乡村基础建设、教育医疗条件的不完善等问题。诸多问题导致乡村经济衰落、发展滞后、文化出现断层,乡村社会属性发生变化。面对这些问题,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方式开始走入公众视野。通过案例的剖析,我们发现公共艺术是以一种更温和的方式,从精神文化,物质追求,文化保护与延续等方面全方位的介入乡村建设过程中。因此,当代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建设从出发点、方式、目的及影响都是我国在乡村建设探索过程中的一种良性的尝试。
对于艺术介入乡村振兴乡村的方式总结
乡村人居空间艺术设计的目的首先是为了乡村文化艺术的发展需要。統筹安排需要艺术介入的新空间布局、原有文化艺术空间的空间布局以及艺术作品的空间摆放,并分层次引导各类乡村空间进行艺术化设计,提高乡村空间的品质,塑造具有艺术氛围的乡村社区环境。在艺术、设计作为外来资源塑造乡村文化方面, 福武总一郎与北川富朗十余年的合作可为例证。从直岛到濑户内国际艺术节的实践清晰地反映出 一座座边缘化的岛屿在“海之复权”的召唤下,以艺术的名义复发新的活力,可以作为艺术驱动地域发展、改变区域发展的固有轨迹, 开拓新路径、新场域的很好说明。提倡乡村艺术的空间扩散化、艺术载体的多样化,将艺术延伸到乡村建筑空间、景观空间、公共空间中,创造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韩国壁画村和普罗旺斯村,也是一种艺术振兴乡村的典范,他们以绘画、涂鸦的艺术方式,诠释了乡村本土文化。他们连续不同的主题创意让艺术村落知名度越来越大,越来越吸引外界游客。此外,明星设计师、艺术家自带光环和流量,他们的艺术作品介入往往能使得作品迅速吸引大众的目光,成为“网红”级样本,进而带动整个乡的发展。比如濑户内艺术祭,很多游客都是因为艺术家作品慕名而来,迅速带动了当地人气流量的发展。
艺术在介入乡村设计的过程中要针对乡村本土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形成艺术介入原始素材的积累。不能一味的拆旧建新,要在现有基础上加以利用,这样才能留住文化历史,也能更好的被村民所接纳。为了能够形象地表达各类本土文化资源以及提供艺术介入乡村设计的艺术设计元素。通常需要将挖掘到的本土文化资源等原始素材,如:乡村肌理、风貌、信仰、民俗文化、传统技艺等文字、图片、影像等基础文化资源素材,进行分析、归类和筛选,提炼出艺术介入乡村设计所需的文化元素符号。荆各资料、素材简化表达成可识別的图像图形,提炼出典型的历史文化元素符号、名人文化元素符号、宗教文化元素符号、民俗文化元素符号、革命文化元素符号,然后对本土文化符号进行色彩、形态、肌理、结构、内涵的特征提取,延用与再现、改造与利用、融合与创新,形成艺术介入乡村设计的基本设计元素。如:台湾妖怪村,通过对妖怪传说的解读,艺术化表达妖怪的形象,艺术化处理村庄的风貌和氛围,最终实现了本土文化元素符号的转译,实现文化、生态、创新的完美结合所示。
艺术介入乡村并参与乡村建设,必须要强调艺术家与在地人之间的平等关系,艺术家必须谦虚学习并融入当地文化。也就是说,艺术家要尊重乡村“文化多样性”,同时加深对在地日常知识的理解及己身文化的反思。乡村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文明系统,具有十分复杂的社会现实,必须先向村民学习,熟悉他们家乡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产生活与村落演变。在此基础上的艺术乡村改造才是真正符合乡村的艺术,文化艺术节设计作为艺术乡村的一种形式,其开展的目的自然也是以丰富村民的日常生活为基础,以村民幸福为核心,引导乡村文化旅游服务业态,升级乡村产业方式,打造乡村文化艺术特色。把村民作为开展文化艺术活动的主体,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增加村民收入和归属感,让村民幸福指数上升。如: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策展人北川建立与村民的交流,树立土地与居民的主角地位,强调要反映与本地居民和土地相结合的艺术作品,再如heyri和甘川洞以及壁画村艺术家都表现村民日常生活和生产状态,实现艺术家、村民共同打造的主题性乡村文化艺术活动,烘托区域乡村文化特色,吸引文化旅游。
艺术介入下的乡村产业规划主要包括在地方性艺术展与文化艺术活动引发的旅游餐饮产业规划、农产品创意设计规划、传统手工艺制作产业规划、文化艺术体验观光产业规划等。我们在案例分析中也可以看出在很多艺术村发展的过程中都引伸出了观光、餐饮、住宿、休闲体验等业态,也有很多乡村也积极的拓展了夜间的经济业态,村民和企业创业者们积极性成功的被调动,他们融入了自己的产品开发,构建了自己的村落品牌产业链,有了自己的品牌伴手礼。艺术介入农业一产生产,创意农业使得农业产品升级,引申出其他地方特色工艺产品,形成村落或者区域自己的特色品牌。例如田馆舍村利用稻田创作稻田画,开发出三产的观光旅游,引来很多游客度假观光,为村里带来了旅游的经济收益,进而也带动了本地大米的销售。越后妻有通过大地艺术节使得本土的大米等农产品及其加工销售量大大增加,也因为艺术家们的创意开发出了属于越后妻有本土的艺术工艺品,如一些拼图、布艺等艺术品,十分受欢迎。
乡村区别于城市,代表着人类聚落的雏形、社会文明的起源,因为远离工业化尘埃和信息化的喧嚣,而成为文明栖息的净土、文化传承的宝库。然而,面对农村人口老龄化、乡土社会空心化、生产方式现代化的现实困境,农村地域文化由于缺乏与现代生活方式相沟通的话语体系而越来越无人问津,你我心头的乡愁只能在记忆和哀叹中不断消逝。每一乡村都要有故事,乡村振兴要复兴在地的乡土文化,将传统乡愁文化再挖掘,再传承。乡村的品牌也可以依托这些文化去创建,这就需要我们打造一个乡村的IP。围绕这个IP可以打造出很多的文创产品,这样就可以树立自己的区域品牌,IP由于自带故事,又创作内容。很多案例都表明IP的推广是基于构建场景、互动体验和情感营销的,比如熊本熊通过互动和一些营销手法,将熊本县的名气推广出去,它是熊本文化及农产品得以快速推广的最好方式。此外,通过将传统文化中最人情的部分以独特新奇的方式翻译成故事、转换成体验、演变出消费,让躺着的文化得以活起来、火起来,也让追求感官体验和情感诉求的游客被充分满足。比如妖怪村的妖怪传说,通过妖怪传说的演绎,妖怪的IP打造成为媒介、妖怪村旅游成为了振兴的手段,妖怪传说文化也终被传承,地方的品牌成功推广。
目前乡村IP构建有着五部曲,步骤一:确立IP形象乡村形象代言,要符合大众口味,符合当代的审美情趣。要有乡村自己独特的地域形象风格,具体设计时形象与乡村特色资源相结合。步骤二:挖掘故事传说等内容,确定乡村IP形象后,请专家学者挖掘关于主题的传说、故事,找到更多可以加工的素材,同时出版相关的图书和影音资料,强化IP形象的“合法性”。步骤三:普通景点故事化,创新乡村的特色IP故事文化引导受众认知。设置互动及槽点提升传播性,设置与主题IP有关的地点和设施,例如,IP形象的出生地、休息的石头、爬过的树、喝水的水池等等,导入特色乡村的互动体验活动,把平淡无奇的景点故事化。步骤四:活化IP形象的增值价值,通过IP形象与农产品、游乐活动、文创商品的结合设计,促进产品的销售及溢价,如IP形象包装的农产品,IP造型的亲子娱乐区,IP形态伴手礼设计等。步骤五:不断培养IP主题可持续发展力紧跟时代元素及消费者的创新需求,不断融入新的消费元素、娱乐活动、互动体验、特色产品等,保持持续的竞争力。
政府、企业、村民、艺术家、大学生、社会志愿者都应积极参与艺术振兴乡村的建设中来,艺术振兴乡村不是艺术家一方或者村民一方就可以完全做好的事业,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去经营。“协作”=“民众参与”+“区域振兴”,日本的协作策略使公共艺术的营造更加深入和成功。我们不仅要鼓励当地老百姓,让民众参与进来,也要使政府、企业等支持参与。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做出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企业也应该积极参与其中的建设,艺术家和村民是设计策划实施的主体,大学生也应该在其中提出专业的意见,让艺术更加开阔,志愿者积极参与艺术乡村的运营与维护,让艺术乡村真正的宜居宜游,组织艺术节顺利连续的举办落地。
中农大农业规划设计院 一村一品研究小组
中国农业大学农业规划服务平台
原文载于:中农大农业规划设计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