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顾浩 、谷婧璇:中国现代设计思想——生活、启蒙、变迁_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学术交流
解读 | 顾浩 、谷婧璇:中国现代设计思想——生活、启蒙、变迁
时间:2022-09-24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320      分享:


1985年,田自秉先生的《中国工艺美术史》由知识出版社刊行,庞薰琹先生在序言中激动地写道,中国人终于有了自己第一部系统的工艺美术史。33年后的2018 年,曹小鸥的《中国现代设计思想——生活、启蒙、变迁》由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此为中国第一部现代设计思想专门史,著作对于“思想”相关重大问题的深度关注,不可不谓石破天惊。33年间,作为学科名词,“工艺美术”被“设计”所替代,巧合的是,曹小鸥正是田自秉先生改革开放后培养的第一批弟子中最得意者之一。

《中国现代设计思想——生活、启蒙、变迁》,第一次系统梳理了自1840至今一百多年间,工艺美术到设计的变迁,以及中国现代设计的起源和发展,不仅仅解析了中国现代设计的历程,还理清和总结了中国现代设计的精神本质、背后的思想体系。《中国现代设计思想——生活、启蒙、变迁》,第一次系统从现时国家产业实际和学理诉求出发,灵活运用近现代物质和精神文明的相关论据,轻松驾驭中西方文化史的叙述结构,以量化研究和真实经验为依据,勾勒了中国数十年“生活”变迁轨迹,揭示了不断变化的中国“生活”状态和特征,还原了实实在在的设计思想本体。相比之前零散相关论述,这部著作除了明晰了中国现代设计的来龙去脉,还着力于设计与国家、社会互动的复杂关系,更重新预见了设计思想的边界和未来。

《中国现代设计思想——生活、启蒙、变迁》,显见的卓著学术洞见,可能在于其谨慎地消解了以往学界设计理论研究的“空壳化”主流,将设计回归和嵌入“生活”的本位,在此基础上,重新架构了存在于当下,乃至面向世界的中国设计思想体系。
著作中,限定“现代”的时间主体,也就是新中国建立之后的七十年,中国所发生的多重社会变迁,对于九零后或零零后的年轻人,恍若是遥不可及的过去故事。尽管,数字时代模拟手段的高速发展,影视传媒的鲜活渲染,任何历史场景都可能得以复制,但是,相比从那个年代一天一天走过来的人,逝去数十年“生活”的真情实感,是无论如何无法代替的。正是这种鲜活的本真,亦可以被认为是某种见证的“在场”,使得这部著作可信性,超越了学术和学理,赋予了历史文本无可比拟的震撼力。
曹小鸥的父亲是新中国早年培养的美术师范专业大学生,母亲学生物专业,他们大学毕业后双双被分配至江南古城名闻遐迩的重点中学任教。“文革”前后,曹小鸥出生、成长于这座城市,老城底蕴深厚、街巷幽深、小桥流水、平静安详,曾经一度为江浙文化重要中心之一。20世纪60年代开始,父母潜心教学,尽管曹小鸥日子过得并不算缺衣少食,但是“文革”开始之后各种社会变故和日常点点滴滴,充实了她童年和青春的记忆。受父亲影响,曹小鸥自幼醉心写写画画,1983年以优异成绩被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招收为工艺美术史论系首届本科生。在校期间,庞薰琹、雷圭元、郑可、张仃、田自秉、王家树、尚爱松、奚静之等诸先生的言传身教,使得她从这本著作中被反复提及的关键词“工艺美术”开始,不断关注和追问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个中国人衣食住行相关的学术命题。这种原初的关注和追问,又因为四年求学和后来工作内容的高度一致,使得思考得以不断深入和积淀,而这种状态断断续续延绵了漫长的三十多年,这也正是这本书从无到有的艰辛和厚实酝酿。
正如序言所写,曹小鸥,身为1949年以来中国工艺美术史论专业培养的第一批本科生,曾经有过专业的迷茫和惆怅,但是面对未来,充满憧憬,意气风发。20世纪80年代初的“破旧立新”大背景,使“文革”十年的消费生活方式和传统工艺体制冰消瓦解,那些有血性的年轻人们,都愿意为事业以身相许。
这部著作的陈述,不仅仅填充了设计专业本身的学科空白点,也是邀约了几代伴随新中国诞生而成长的国民,一起回溯几十年,囊括了从“城乡巨变”过程中的欢欣和叹惋,到衣食住行的精神真空和种种专业缺憾;这部著作的指向,更是作者深埋初心的青春热血和梦想,希望为缓解中国设计的种种症结,开出一副药到病除的文化良方。
著作的至始至终,一直通过提出问题,借助看似零散而曲折的过去生活细枝末节,试图不断穷尽一个完美主义者的所认定的真理全部。正是贯穿全书的一系列强烈的发自内省的真切追问,交织体量庞大的史料文本,而引导每个读者在掩卷之际不断陷入新的沉思,这也是整部著作谋篇的巧妙之处。
既然并非编年史,首先,《中国现代设计思想——生活、启蒙、变迁》设问,中国现代设计发生的基本阶段是什么?
作者总结,其一是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中叶,为现代意识启蒙与转化过程;其二是1949年之后的三十年,中国设计以特有的方式向现代化前行;其三是改革开放之后至今阶段。
关于现代设计思想的萌芽,即著作所订立的另一个关键词“启蒙”的回应,曹小鸥从趋近“现代”的设计思想开始,提出了另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国货如何改良?
作者逐步清理厚实的中国近代史论据,她归总了几种设计思想导向:一是材料改进,二是形态改进,三是宣传改进,四是生产方式改进。在此基础上,难能可贵的是,著作首次在学理上提出,中国设计迈向现代过程中的三大实践动力分别是:首先为西方文艺思潮和设计运动的影响,有了思想上的准备,成批先行者留学欧美和日本,储备了人的因素;其次为国内专业院校的建立和人才的培养,在教学中,将包含“设计”概念的专业与纯美术并列,培养了中国第一批人才;再次为现代城市的规划和公共空间改造,给早年设计师们提供了国内实践平台。这些同时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设计事业的基础。
《中国现代设计思想——生活、启蒙、变迁》另一个设问是,新中国建立后的最初二十年,为何设计少有成就?
著作基于足够多的史料总结认为,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设计的实验主要集中于平面领域,新中国最初二十年,传统文化被推倒,但是又没有建立起新设计思想体系。在国家层面上,虽然提出了实用、经济、美观的设计方针,但是在实践中却又反过来背离它,甚至批判它。这些的事实的根本原因在于,二十年中,中国设计思想性的诉求与羸弱物质性的不对应,即设计并未被看作生活的必须。曹小鸥指出,走向现代的设计,应该包含的两个支柱,一是工程结构上的,二是风格意义特征上的。中国设计现代性表达困惑的缘由,一方面是对西方参照物的疑虑,另一方面是需要应对社会内部各种系统的复杂调整。所有这些富于逻辑的推理,不能不说不是作者基于个人“在场”鲜活经历的真知灼见。
《中国现代设计思想——生活、启蒙、变迁》还设问了另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为什么中国设计现代性出现如此之晚?
行文中,曹小鸥一针见血地提出,当代设计的先声始于1978年之后,起点为首都机场壁画运动,以及环境艺术发端的初步设计试验。作者认为,设计的身份具有高度隐藏性,即民众群体某种自发的、原生的对于生活美的渴求,在特定条件下只能是潜在的。改革开放之初,皮尔·卡丹对中国设计的震动,集中触发了来自基层的内省,即催化了每个人对于触手可及生活品附加值的追求。这使得国人逐渐从“设计”的沉默中逐渐苏醒,非常急迫地从影视作品和文艺作品中寻求可以模仿的生活。
《中国现代设计思想——生活、启蒙、变迁》着眼于的另一对名词,也就是曹小鸥贯穿整本书持续关注着一个核心问题,其实也正是被学界曾经漠视的学术转折点,即“工艺美术”走向“设计”,名词变迁背后的“生活”本质是什么?
1982年,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牵头召开了全国高等院校工艺美术教学座谈会(西山会议),诸多工艺美术界老先生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声:工艺美术应该与生活相联系,将工艺美术与生活脱离是错误的(郑可);工艺美术不可以忽视生产;设计不应该脱离百姓的日常生活(祝大年)。1983年,曹小鸥入学,与会诸多老先生,作为她未来朝夕相处的恩师,他们的纲领性论断,可以坚信对她的学术震撼是刻骨铭心的。
正因为此,回应工艺美术与设计后续深层关系诸多问题,显然,因为曹小鸥是那时那刻的“在场”者,凭借她所耳闻目睹接憧而来的八五新潮运动波及的设计实践,使得她在这部书中的学术判断分外有理有据,并且明显掷地有声。
在《对工艺美术的诘难》《名词变迁的背后》两章节中,她从杭间先生那篇檄文为开篇,对“工艺美术”关键词变化所引出的诸多设计事件做出评述,从而不断迫近设计的“生活”本质。
近二十年,工艺美术与设计关系的相关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遗憾的是,其中绝大部分,要不着眼传统工艺对于现代设计的影响,要不迷醉于工艺美术开始的中国设计萌发考证,要不蜂拥于工艺美术和设计服务于社会产业的运用等。而曹小鸥不同,对于这对关系的最终揭示,《中国现代设计思想——生活、启蒙、变迁》单列一章,讨论“现代设计”在中国的语言方式,体现了作者对于中国现代设计从学习、模仿、消化到本土意识判断的价值先知先觉。
全民装饰、十大建筑与国际化正反两方面的史料分析,可以被看做作者铺陈了一系列令读者拍案叫绝,同时能有引起强烈共鸣的尖锐问题。还有,著作单列技术美学为一节,认为这是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现代设计转向的极为重要分水岭,其中包含了向西方学习缩短差距,提升自我技术能力,达成艺术与科学的合作,以及对传统的不离不弃。所有这些新观点的环环相扣,以及持续嵌入,正如经过一场场大信息量激烈雄辩之后的短暂茶歇,用个案点击填充了历史文本书写的丰满,使得“史”“论”穿插珠联璧合。
章节即将落幕,曹小鸥又直陈了一个压迫所有良知研究者的关键设问:中国未来设计思想的体系是什么?
《中国现代设计思想——生活、启蒙、变迁》一语中的,Made in China繁荣的表象,却是事实上背后中国长期设计灵魂的缺失,除了外商出图,或者国人偷偷仿冒外,我们几乎很难找到作为一个庞大国家的现代设计立体坐标。廉价和山寨,成为了横梗在国人现代设计发展道路上难以逾越的大山。
作者大胆设想了中国设计的学院出路,倡导设计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并有效地与商业发生实质性的结合,即通过设计工作室和事务所推动产学研互动模式,最终在生活中实现包豪斯所推行的设计工作室乌托邦。
曹小鸥游刃有余地将“史”和“论”交叉更迭,一方面,她以城市化想象正误两方面例证,阐释了现代设计思想在新时代的酝酿与实施艰难历程;另一方面,她对比“全球化”下的设计大背景,以苹果设计为案例,分析了未来时代设计之于产业革命的重大意义;再一方面,她将时间重新定格在改革开放后,剖析中国设计师们朝向“本土化”探索的无数次尝试,并以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整体设计作为典型,试图廓清总体中国现代设计未来取向,即民间的、民族的是中国设计走向21世纪之后的一条康庄大道。
在阐释这一系列宏大问题的过程中,《中国现代设计思想——生活、启蒙、变迁》伴随洋洋洒洒的后段叙述,将一个又一个具有点穴效果的原创观点,犹如精彩包袱一般,时时轻松抖落,使得整部著作的学理启迪意义被持续拔高。曹小鸥写道:设计的语言方式跟进,应该强化艺术与科学的结合,设计与材料跨界的结合。同时,她还写道:民间的、传统的感性让人倍感温馨,如果对其作出言过其实的溢美之词,而无视其在工业化批量生产过程中的迟钝,这对于意欲迈向现代乃至未来的设计也必将是危险的。更有,她还指出:但凡被消费和流通的商品,成本中物质含量必然越来越少,相反,由设计和创意生成的文化比重必然越来越多。
篇末,《中国现代设计思想——生活、启蒙、变迁》又给所有设计师,乃至整个国家的巨大生产系统提出了一个艰难的发问:设计应该担负怎样崇高的社会理想?
就设计伦理与道德,作者鲜明提出了“设计为人民服务”的论点。设计道德问题,不仅仅关乎人与人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审视人与物的关系,探讨物在流动中的特性,以及重组在同物质特性下人的行为和价值取向的合理性。最终,回应整部著作叙述的中国设计“思想”未来取向,作者斩钉截铁地指出,设计不仅担负造物,同时应该收拾物的未来,亦即她所认为的设计师们的“求善”“为善”,乃至达到“至善”的精神大同。
这部专著,与其说曹小鸥在破天荒地撰写第一部中国现代设计思想史,不如说她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以行云流水方式,凭借“在场”的自信,叙述一个普通中国人所真切感受的生活,并从中抽取被熟视无睹的衣食住行“设计”,将其当作专业生命的梦想持续放飞。现代设计理论研究前行,总是不断面临推陈出新,在反思中立足,完善自我,恰恰是这部《中国现代设计思想——生活、启蒙、变迁》的适时,以平实的方式呈现了一个中国普通人的“生活”和“在场”,以及确切感受的实实在在“生活”疑问,如数家珍般地娓娓道来,这其中所蕴含的学术张力,并不是强悍的和来势汹涌的,相反,却是启迪的、绵长的、内敛的、持久的。
中国现代设计史论研究,有着其他任何学科所完全不具备的客观难度。首先,新中国建立最初三十年,除了与苏联和东欧文化有所交流外,设计理论和学科建设总体处于与世隔绝状态;其二,初期阶段作为学科门类,“工艺美术”暂时代替并具有了“设计”概念,理论的零星探讨仅限于此,第一部《中国工艺美术史》1985年方姗姗来迟;其三,作为参照的西方设计理论成果,一直推延至新世纪之交才开始在中国学界初步普及;其四,也正是最近二十年,中国技术和经济的持续发展,设计已经不断成为高度广泛和急需的整体社会实践行为,相关理论研究蜂拥而上的同时,反而凸显出总体认知的肤浅和重复;其五,立足于中国本土的、反思正视自己问题的理论关照严重青黄不及。
清谈可以饱,梦想接无由,读史可以明智慧,治史可以知得失。《中国现代设计思想——生活、启蒙、变迁》的体例,虽然并不是一部编年思想史,然而,著作中很多学科重大命题的诘难,是那些沉迷于传统和故纸堆中的研究者们可能长期茫然和麻木的。尽管,修史的第一次,并非是成果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必要前提,但是,修史的第一次,却往往可能是学人对新制高点仰望所胸怀的无尽勇气和动能。
新书发刊伊始,当年即荣膺第27届“金牛杯”优秀图书评选金奖,这绝非偶然。毫无疑义,《中国现代设计思想——生活、启蒙、变迁》的面世,针对中国的、现代的、有效的、及时的设计思想研究,可以认为,这个第一次,蓄积了足够超越时代本身的学术穿透力。

作者简介:
顾浩,艺术学博士,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
谷婧璇,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

原文载于:工艺美术理论专委会公众号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