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伟:以器形道——简析中国传统雕塑(雕塑家)的造型观_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学术交流
研究 | 张伟:以器形道——简析中国传统雕塑(雕塑家)的造型观
时间:2022-08-08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323      分享:

中国传统雕塑的造型观是一个大命题,也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命题。如果要厘清造型观,首先要弄清楚如何观和观什么,这关系到传统雕塑的制作立场和解读方式,背后是一个从思维到实践的全面系统建构的大话题。尤其在传统雕塑传承与当代雕塑教育几乎割裂的今天,想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佳人选不是观众、考古学者或艺术评论家,而是与传统雕塑的制造者(匠人)身份相同的雕塑家,雕塑家不能失语。


△ 徐州楚王墓玉虎
△ 唐桥陵东神门的回头狮子

制作立场——材料
中国传统雕塑的制作立场是从材料出发的。
首先,从传统雕塑的命名中就可以窥见端倪。中国传统三百六十行里与“雕塑”有关的有三十来项,其命名方式主要有两种因素:一是材料,二是题材。比如石雕、木雕,玉雕,等按材料为行业划分;进一步是雕狮子、塑菩萨、捏糖人等内容材料都有。

△同为泥塑语言——精巧细致的长治观音堂悬塑造像(明代)
△同为泥塑语言——大气庄严的释迦塔主佛造像(辽代)

其次,材料还成为具体创作时的规则。例如,对于材料属性的尊重,它是一个以材料为主的自如状态,而不是说放到一个艺术形态属性里面去思考。材料的特性是特别重要的一个切入点。它有一种一贯下来的一个从材料到思维整个的一个系统。在材料的认识运用中解决一些基本问题,逐渐扩充,总结出具有雕塑意味的行业中专业语汇体系。比如木雕、彩塑、玉雕等行业里的质地、尺度、层次、构图、技法等系统语言属性,掌控材料特性,充分利用材料构建各自的造型世界。中国古代的造像者不会将自己锁死在现实物像复制再现的桎梏中,而是依据材料特性寻觅适合的表达方式。

△因材施艺——连云港孔望山“象石”
△陶扳鬲,山东博物馆藏拟形器物

其三,如此一来,导致中国传统雕塑的造型系统里并不强调“创新”或“创作”,但是该系统中的每一次实践活动都是在前人经验累积基础上的生长,在惜物尽用的理念下做出符合时代需求的雕塑。比如摩崖石刻、神道石仲俑、泥人彩塑等造型充分利用材料特性表现力;尤其在中国玉雕行业中更是将惜物推到极致,因材施艺,巧夺天工。对于材料的探索与实践形成具有雕塑性质的行业,其本身就是中国传统雕塑最为根本的存在。

造型标准——器物
中国传统雕塑造型的标准并非是沿西方希腊美学以人形为核心拓展,而是沿道家思想以器物之道收纳万相。

△端庄稳健的周器——大克鼎

中国传统雕塑的题材类型包罗万象,从飞檐鸱吻河桥蚣蝮,到寺观神尊皇权玺印、案头摆件璎珞饰物其题材内容遍及世间各处。然而,中国传统雕塑却并没有在“人形”上面花太多的精力,更多的是把物像尽可能的放到“器物”范畴里面。纵观上古的各类三维立体造型奠定了中国器物造型的核心主脉。上古夏商周时代的青铜器是“美器,”也是“礼器”。青铜造物,制定出整套礼制,规定社会的层级,以维护社会秩序。尤其一些用于祭祀和宴饮的器物,就被赋予特殊的意义,从而成为礼制的体现,这就是所谓的“藏礼于器”。因此,以青铜器为载体的一个秩序井然、恢弘粲然的礼乐之国油然而生。虽然在众多的青铜器中亦有独立的动物人物造型,但更多是将动物人物当作器物对待,自身成器或以装饰配件依附于器。小到杯盘碗碟,大到碑塔楼阁,无处不是器物的衍生。甚至在中国言语中对于人的描述就有大器晚成、清庙之器、将相之器、积厚成器、大器晚成等诸多的词汇。

△《李大钊》钱绍武 作品

如钱绍武先生的雕塑作品《李大钊》,给人感受是一座彰显民族脊梁精神的巍峨大山。钱绍武先生曾说是拜了泰山登了五岳之后,觉得巍巍山岳跟李大钊先生精神同频,其形如山。可见其背后逻辑是一种思维通感,而非肖像的抽象与变形。
中国传统雕塑遵循万物规律以器之道化天地万物为型,而非人形的标准推衍,这就是中国造型器物观的底层逻辑。

△云冈石窟高鼻深目的外来佛陀形象

研古究今——轮回
在谈到材料与器物之后,再来面对华夏版图上众多的雕塑遗存,就会有更多的体会与感悟。从红山玉龙,到仰韶陶盆、良渚玉琮,到秦砖汉瓦,无不是一脉相承的器道涌动。即便是佛教造像艺术传法到华夏也会从云岗石窟高鼻深目天竺形象到大足彻底汉化妩媚观音,无不镶嵌在以山为体的龛窟器内。即便是近百年来,引进西方雕塑的人物体系,也只是对中国传统雕塑器道中“人物”元素的有益补充,终将融汇成中国传统雕塑中的一部分。
中国雕塑家的身份自古以来就不是纯个体艺术家,如“国家重大题材创作”任务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从未间断过。为社会服务并为后世留下纪念器物是雕塑家的基本日常行为,今天的艺术创作目的也大同小异。

△大足北山日月观音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为中国共产党党史博物馆创作《信仰》雕塑

这些年六工师生行路万里,面对众多的传统雕塑遗存,阅读的方法就是将自己换位成当时的造像者,回到那所处的时代背景中,自觉或不自觉的在继承并发展传统造型艺术。中国传统造像的基因一直都在中国雕塑人的血液里,是我们的基础的源泉,是传统造型的主色大调,调和着大众的审美,顺应着民族的情感。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第六工作室行万里路,读万样物的学术考察

百年肉身无法完全击穿上千年的积累,在中国的造型艺术版图上依旧有成百上千的雕塑匠人重复着同一题材、技法、形象、构图,这是对经典的致敬,是艺术生命中的轮回,既是传承,也是创新。在此基础上研磨纠进,不迷惑于表象,不被虚杂炫扰,探索根系源头,构建明天的传统,依此再生长,再发展,再创造,再融通……



作者: 张伟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教授、博导 )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