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主办、非遗星球承办的【工美云端会客厅】第四期线上直播活动以“做艺术赋能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创变者”为主题,特邀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洛阳三彩艺术博物馆馆长郭爱和;SMART度假产业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清华大学文创院文旅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旭;深澳百匠艺术文化村项目发起人、桐庐县十佳青年致富带头人宋凯;南京溧水区诸佳村项目主理人、知了建筑设计主持设计师周玉蝉四位嘉宾,结合自身实战案例,与大家分享了他们在艺术赋能乡村振兴领域的宝贵经验。并就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痛点和难点;艺术与乡村美育教育的关系;艺术乡建的运营模式与路径等诸多话题进行了探讨。可在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学会视频号观看回放。
直播精彩回顾
艺术赋能坚持形式追随功能
构建完整系统闭环的敬畏心
乡村一定要有烟火气人情味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执行秘书长陈敬:关于乡村的艺术赋能,各位老师如何界定?主要涉及乡村振兴的哪些方面?
郭爱和:我觉得比较好界定。这里有一个标准,首先要了解艺术是什么?艺术是永恒的,艺术是无价的,艺术是可持续发展的。我从艺36年,始终坚持一个定义就是“形式追随功能”。
乡村振兴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功能,我们要做的事情。形式就是我们说的艺术。也就是说艺术首先要满足它的功能设计,有了这样的功能确认以后,那么艺术是追随功能的,也就是我们说的艺术是赋能乡村振兴的,这样就比较好理解。所以我觉得在整个乡村振兴中,我们最担心的是过度的一个形式感,比如把乡村建设成北京的798,或者把乡村建设变成酒店会所的形式。 我们要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把自然呵护得更加自然,这是我们一直坚守的一个原则,同时我们也希望用更加永恒的艺术融入乡村建设中。
这是我们在整个乡村振兴中要坚守的底线,因为乡村是用来生活的,是属于老百姓生活的。
爱和小镇
王旭:我的建议就是不要去界定它,因为真的能把艺术介入乡村这件事做好,就像刚才我们聊的,它需要很多跨界的支撑,例如背后的产业运营和产品营销等等。当我们不再去试图界定它的时候,我们反而会去调动方方面面的资源和伙伴去共同构建一个完整的闭环。
对我们来讲,艺术是无处不在的。从审美到产品,到宣传的视觉等等。所以可以不去界定它,但是一定要对完整的系统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这样的话我们就会心生敬畏。
宋凯:艺术赋能乡村,我觉得是一个以终为始的思路,第一个要思考的就是乡村真正的核心价值。我认为乡村其实是生活的地方,现在有些地方把乡村建设搞得像一个景区一样,把城市的一些理念强加在乡村建设的一些功能上,是不适合的。
其次,我觉得要考虑乡村是为谁建。你是为原住民而建,还是为新村民而建,还是最终是服务城市人。我觉得是必须思考的,而且要深入去思考。
我觉得乡村的发展,包括从未来长远的一个角度来考虑,就是一个生活的地方。所以这也是我们在建设过程中一个核心理念,就是乡村要有乡村的味道,乡村一定要有烟火气,要有人情味,这才是最能打动城市人的一个核心价值。
深澳古村
乡建设计先行切忌画蛇添足
以村民为主体做好社区营造
把握各方面平衡点协调推进
构建共创共生共赢生态系统
陈敬: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最大的痛点和难点是什么?对于未来这种艺术赋能乡村的项目有什么建议吗?你们觉得有哪些共性的问题是需要考虑或提前规避的?
郭爱和:在乡村建设中,我们最忌讳假山、假水、假花、假石。这些东西如果过多进到我们乡村中,其实是另一次的污染,或者另一层面的新的垃圾形式。所以我觉得在整个乡村建设中一定要设计先行,一定要把工艺美术用好用活,而不是一味的画蛇添足。因为最终乡村振兴,我认为是农民赖以生活的这样一个空间和环境,我觉得在整个设施环境配套中,比如污水处理,5G规划,道路建设,配套设施,甚至一些其他公共空间,多提供给我们的乡村建设,可能对农民更有价值。我们要避免把城市的建筑方式,城市思维模式,强加到乡村建设中。一定要避免过度装修,过度开发。乡村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我们要给我们的未来和下一代多留一些自然资源的空间。我们在整个乡村建设中最要避免的就是大拆大建,然后画蛇添足。
爱和小镇
王旭:关于乡建,有几个很重要的点。一是我们要去做好社区营造,以村民为主体;二是从合作社角度看,要考虑如何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很多时候,我们建筑师也好,艺术家也好,到乡村的时候经常会忽略这两点。但恰恰是很多公益组织和真正去做乡村运营的人,他们会非常重视的,永远是以村民为主体,然后把他们的诉求挖掘出来,让运营团队或者新村民,能够跟原住民融为一体,这个事就能够走得下去。否则,很多时候它是两层皮,就是我们做了城市人喜欢的,然后跟村民跟乡村没有关系,这其实就是失掉了一种敬畏心,后边会很辛苦,甚至有可能这个事情就做不下去了。
第三,要慢。当今中国,很多事情都习惯以很高的速度向前推进。我们的设计师艺术家下乡时候往往急于求成,这会让我们做乡村艺术介入的时候基础不牢。
第四,要把村民变成艺术乡建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像大地艺术节里有很多作品,就是艺术家带着村民一块做的,甚至是八九十岁的老爷爷老奶奶他们都特别开心。你想有了这种公众参与,它其实就是一个社区营造,村民自己就会去捍卫这个作品,否则可能村民会破坏这个作品,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结果。
陈敬:从这个角度看,这很像我们手工艺,手工艺是带了很多个人情感在里面。我觉得它真正美的地方就在于这个过程中你会体验到匠人的投入,或者是你自己在上面投入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印记在这个作品上显示出来的价值远远要超过一个工业品的价值。我觉得这就是手工艺术的美,可能也是我们未来乡建中真正美的地方,也就是说你全程参与了,你有更多资源的投入,情感的投入,你与它产生了一个非常紧密的链接关系。
南京溧水区诸家村项目
周玉蝉:从我的角度理解乡建,要学会把握如何去找平衡点,不管是主理人,还是团队,这是要集中训练的一个方面,要努力培养,并有意识去执行。比如设计和其他各方面要找平衡点,村民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要找平衡点,企业的利益与政府的利益要找平衡点,然后如果三方在一起,因为政府和村民有些时候的平衡点也不对,然后有的时候尽量要通过企业作为第三方,如何去做一些东西去调配平衡点。这太考验能力以及经验了,这个是真的需要你自己必须去做过,踩过坑,受过伤,然后才能体会到我说的这些事情。我应该如何去调配平衡点,然后慢慢的知道如何去把天平拨到一个比较合适的位置。在一段时间内,它可以顺利的前进到哪一步,然后又要开始拨,再前进,再拨再前进,这样不断循环前进。
有的时候,在特定时段和情景下,因种种原因你可是会产生无奈无力感,很难也很痛苦,有的时候我自己也觉得好难,但还是坚持继续做,想办法用专业的深度能联合各方把项目推进下去,慢慢的拨正,终会收到一定成效。
深澳百匠艺术文化村
宋凯:乡村建设,我觉得首先是避免过量做加法,要学会做减法。这涉及到一个地方的定位,包括一个地方本土元素特色,需要做深度调研。现在很多地方做乡村振兴,研学要做,康养要做,艺术节也要做,失去了本我,只是不断给自己做加法。我觉得做减法很关键,定位很重要,因为这属于顶层设计。
第二,现在乡村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大家都会讲思路讲方向,但就是缺少实际运营的人,实际去做的人。但再伟大的战略,如果没有人去落地执行,就是纸上谈兵。所以我觉得人才的培育孵化是当务之急。不仅是乡村运营的人才,而且未来真正能够到乡村的人,能够扎根乡村的人,这些人才的引导与培养,是很着急的,就像农民种地一样,你得先把土壤给弄好,土壤没弄好,它是长不出种子的。
第三,乡村未来其实是一个生态体系。它不仅要有运营的人,可能还需懂艺术,懂酒店管理,懂研学的人。这个生态系统如果要想良性运转,一定是一个多元共生,共创共生,大家都能获利,是一个共赢的生态,否则就是不可持续的。
深澳百匠艺术文化村
改变村民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
用艺术和创意激活普通的乡村
引导培养真正扎根乡村的人才
做减法把最擅长的点做到极致
非遗星球创始人邓佳雯:请问郭爱和老师,您建成的爱和小镇,以及正在规划建设的未来的乡村艺术公园,在这七年的乡建历程中,您感受到乡村里人的变化有哪些?比如说从最开始的村民,他们的孩子,以及外来者,到现在,他们的内心到外在,通过您的美育和艺术乡建,您感觉他们有哪些变化呢?
郭爱和:通过7年乡村实践,我觉得最大收获就是改变了村民的面貌。他们做梦都没有想到我们的穷山沟现在还能变成在整个洛阳,在河南、在中国,一个人人向往的艺术村庄、乡村艺术公园。 他们以前出去打工,现在很多从外地回到家乡做民宿,做一些其他的生意和买卖。通过7年的乡村美育,从最早我们来的时候,孩子们考上20多个艺术生,全县到后来40多个50多个,100多个,去年已经122个,今年可能还可能更多,这就是它的变化。
另外,包括村民和孩子们,在我们小镇里走的时候,他们会情不自禁的去捡垃圾往陶缸里面放,我们整个园区设有500多个大缸的垃圾桶。一开始村民很多习惯不好,烟头乱扔,垃圾乱放,现在村民们都已经很自觉在进行对自然环境的呵护和保护。
爱和小镇
邓佳雯:王旭老师,您提到每年发布的乡创地图里包括一些艺术乡建的案例,是否能分享其中的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王旭:很多人特别担心说我这个村子不够大,也没什么特色,就是一个普通乡村,如何做乡村振兴?其实我想说的是在我们去考察了大量的日本和台湾的乡建案例里,恰恰是普通乡村最需要艺术,最需要创意,需要文创,为什么?如果它有产业或者好山好水,就去做文旅了。
在台湾有一个西瓜为主题的村庄,它的所有住宿,以及产品文创,包括游乐场,全是西瓜主题,但那个村子是不产西瓜的,村子没有西瓜;而在日本的熊本县是没有熊的,但他们的吉祥物是熊本熊,它整个通过文创设计艺术把整个县的产业都带动起来了,带动了这个数十亿日元的产值都是它的周边。
从我们看过的乡建案例里,反而越是普通的乡村,越是没有特色的乡村,越需要靠艺术和创意去激活它。很多时候它需要的往往是一个主题,然后借这个主题去延展,把吃、住、行、游、购、娱都围绕去构建起来,然后形成话题去吸引流量。我们经常说引流、体验和转化,这个是我们做文旅的三部曲,恰恰前两步都是我们通过艺术和文创可以去创造的。
对于很多接下来要去做艺术赋能乡村的朋友,我觉得艺术和创意其实是我们去点燃乡村振兴特别好的一个星星之火,也是能够有无限放大的一个空间。这是我的一个感受,往往是越没资源的乡村,越需要艺术赋能。
南京溧水区诸家村项目
邓佳雯:在您做项目的过程中,特别是关系到地方产业的发展,该如何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复杂关系,能给艺术乡建者分享一些您实践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吗?
宋凯:我觉得从一个乡建人的角度来看,第一,你选择的地方很关键。因为任何一个事情成功一定是天时地利人和。个人的成功并不一定是你个人能力有多强,它是综合因素决定的。所以你选的这个地方,它的地理位置,物理空间,交通区位等等这些因素都要去考量,还要考虑它本土的一些元素:比如有些地方农产品是独有的资源,有些地方手工艺是独有的资源。
第二,要考虑政策环境。比如有些地方政府重视艺术乡建,你可能用很小的付出,就可以撬动大的资源比如一些基建的投入。比如村子里,假如一个地方的基础条件很差,如果靠企业去投的话,明显是收不回来成本的。路面的基础维修,外立面的改造,微景观的提升,这些一定是要政府来投的,所以说政策环境特别重要。
第三,本土文化也非常重要,包括本土村民的一些习俗也要考虑。因为你一旦扎根一个地方,跟村子里的这些人打交道是最频繁的。他们会有各种各样的一些需求,会有各种各样的一些诉求,你能不能平衡这中间的利益关系,这也是很重要一点。
深澳百匠艺术文化村
第四,要做减法,不能做加法。你不能看到这个地方好之后,就觉得这个也能做,那个也能做。你最终做出来这个东西,本来是自己思想的一个产物,但如果失去本我,你和别人没有差异,你就不是你了。所以说定位是非常重要,这个是顶层的一个规划设计,一定要做本我,把自己最擅长的一个点做好就已经足够了。
第五,你要真正扎根乡村,一定要做好吃苦头的准备。因为首先你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要平衡各方面的利益,你还要真正能够带动本地的一些产业发展。你不能说农村很好,就一头扎进去,我觉得这个吃苦的心理准备也要做好。
此外,从一个手工艺从业者的角度来说,我觉得找一个平台很重要,尤其是你入驻乡村,如果想把乡村结合你的艺术事业,有好的发展,我觉得还是要有平台。你把艺术层面的东西做好就可以了,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你本来是一个艺术家,如果非要去做社会活动家要做的事情,第一你会很累,第二你没有把自己真正擅长的东西做好,你会很辛苦。
所以我觉得如果想回归乡村,把乡建做成一个事业,最好依靠一个平台。平台做平台的事,艺术家把艺术的事做好,手艺人把手艺的事做好,大家各司其职,这才是一个良性的生态。
深澳百匠艺术文化村
入乡村首先要热爱它 要接地气
脚下有泥 心中有火 眼中有光
人生一段是乡村
农村天地广阔 农村大有可为
陈敬:请各位嘉宾给打算投入和正在实践艺术乡建的青年艺术家一些建议。
郭爱和:年轻人首先要融入到乡村中,我们说的接地气。首先要让人热爱农村,我们不能让农民不爱乡村,让青年不爱家乡,所以这些都需要运用我们的智慧。对于那些希望寻找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年轻人,希望他们能在乡建中把我们一些更美好的东西,更有智慧的东西,还有能与乡村融合的东西加进来。
王旭:我把朋友圈的签名分享给大家:脚下有泥,心中有火,眼中有光。希望咱们青年艺术家们多到乡村去,我们各位老师在乡村准备好了,等着大家。
周玉蝉:我们团队的slogan:人生一段是乡村。每个人都可以这个定义你自己的乡村人生。年轻人到乡村,你的人生是怎么样的颜色,应该如何去做,把握就在你自己手上。
宋凯:农村天地广阔,农村大有可为。
-完-
特别鸣谢图片提供
郭爱和、王旭、宋凯、周玉蝉
组织单位
主办方: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承办方:非遗星球
本场主持人
陈敬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秘书长
邓佳雯
非遗星球创始人
本场特邀嘉宾
郭爱和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洛阳三彩艺术博物馆馆长
国家文化部优秀专家,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中国三彩艺术馆、洛阳三彩艺术博物馆馆长,中国三彩艺术研究院院长,正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技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陶瓷艺术设计中心副主任,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设计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获得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典型人物、中国十大杰出陶瓷人物、中国杰出艺术家等称号。《中国陶瓷》、《陶瓷科学与艺术》、《中国陶艺研究》杂志编委。
爱和小镇
爱和小镇/洛阳三彩国际陶艺村是由文化部优秀专家、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郭爱和先生创意打造而成的中国乡村艺术公园。
爱和小镇以“世外陶源,四季画谷”为诠释核心,大地陶艺装置作品《容》《传》《宇》《河洛》《四季花谷》《框》《五孔窑》等与四季山野鲜花交相辉映于环谷步道周边,契合着中国窑、陶瓷源的概念。花树凹的乡居改造以及当日艺术馆的建设秉持永续的原则,就地取材,与自然融为一体。最具关注度的中国“当日”艺术展永久展址在此艺术扶贫于乡间,互为友好。漫步山间谷底,柏成林,花满坡,艺涌溪,爱如海。
王旭
SMART度假产业专家委员会秘书长
清华大学文创院文旅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设计学院建筑学硕士,具有丰富的国内外大型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项目经验,擅长大型文旅商业综合体和度假酒店设计。2013年,王旭以运营前置及产品导向的思维致力于打SMART度假产业智慧平台——整合汇集文旅产业所需的全部资源,推动文旅产业的创新发展。其核心是由SMART度假产业专家委员会组成,涉及度假产业策划、产品研发、设计、开发、运营、人力资源、品牌推广等不同行业的专家近600余位,全产业链内容机构1000余家。为全域旅游、度假综合体、特色小镇、乡村文旅综合体等提供全程解决方案,推动行业的创新发展。
AIM国际设计竞赛
2010年,由王旭发起组织的AIM (Architects in Mission) 国际设计竞赛在国内外青年设计师、院校、事务所及媒体中引起广泛关注, 现已成功举办10年,致力于为文旅行业提供拥有兼容性、持续性、生产性、生长力的内容产业及创新人才。10年22场竞赛,6000余份创意解决方案,100万+影响人群,涉及建筑设计、民宿、IP、公共艺术、文创等。聚合群体智慧,赋能文旅产业,是王旭对于文旅创新坚定不移的信念。
宋凯
深澳百匠艺术文化村项目发起人
桐庐县十佳青年致富带头人
杭州市第六批青年人才大使、江南镇人大代表、桐庐县政协委员、桐庐县十佳青年致富带头人等。2015年与深澳古村结缘,创办村内第一家文创业态“木龙香坊”,随后又义务为深澳引入多个业态,组织举办文创集市等。2019年底成立杭州裕禧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与深澳村及江南镇政府达成“江南古村落深澳村开发项目合作协议”,经过两年运营,深澳村入驻业态60多家。包括国家级,省级等非遗大师和艺术家及年轻匠人多结构群体,深澳百匠初具规模。
深澳百匠
“深澳百匠”品牌,旨在将“历史文化名村”深澳,与100名传统技艺工匠融合,形成文旅融合特色产业。自2019年底至今,已引入60多家文创业态(工作室),包括国家级非遗传人谢玉霞剪纸,省级非遗大师徐君跃(西湖琴社社长),中央美院材料系老师刘鑫老师的奥山窑,以及一大批年轻匠人等多结构群体。通过业态间共建共享,丰富文创产品与服务,同时标准化系统化体验课程体系,已陆续接待研学人群超过20万人次,包括中小学生,高等院校师生,中外团体游客等各类群体。同时,通过特色化伴手礼研发,丰富手作产品种类,增强文化属性,提升文创品价值。昔日繁华的深澳老街上百匠文创店林立,几万种原创文艺商品供客户购买和定制。
周玉蝉
南京石臼湖(诸家)文旅执行董事
知了建筑设计主持设计师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学学士、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硕士。以2013年芦山震后重建宝兴县雪山村驻场设计师为契机,位于一线从事乡建工作,逐渐从单纯的建筑设计从业者转变为乡村项目运营者。立志扎根乡村,探索实践乡村振兴的路径。
南京溧水区诸家村
南京溧水区诸家村项目由南京石臼湖文旅有限公司进行整体投资,其中第一期为南京田姐家民宿,民宿占地3000平方米,近年获得多个设计奖项。第二期通过和政府合作,在诸家村设立了村落美术馆,石臼湖康养康养小院,栖泊酒店等项目,推动诸家村整村发展。并且在2020年开始创立石臼湖艺术季品牌,联动整个石臼湖东岸村落。
南京溧水诸家村为江苏省首批特色乡村,并于2022年7月,获批江苏省乡村旅游重点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