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涵尽四季芬芳的养香盒_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很奇怪,英文中的“spice”明明是指调料,如胡椒之类,如今却在汉语中翻译成了香料。本来,在中国古人的概念里,香料从来不包括调料,而是沉、檀、龙、麝之类的高档香品。二者不仅用途不同,品位也不同。
从东汉以来,贵重香料便是上层社会日常消费的一项内容。到了宋代,品香、鉴香,更成了文人士大夫与皇室、贵族的一项审美修养,为了让到手的上等香料保存完好,大家还逐渐摸索出一套经验,甚至研制出专门的保存器具。
相传南宋人陈元靓编撰的生活百科知识书《事林广记》中就列有“藏诸香法”一条,传授了收藏沉香、麝香、檀香、丁香、龙脑的方法,各个不同。其中,储藏沉香的法子,是将其放入盛过蜂蜜的空蜜罐内,利用罐底和罐壁残留的蜜液滋润沉香香料,只要把罐口密封好,沉香可以很长时间都不会变枯干,也不会跑味儿。
摄影 / 文人空间
香料 / 清禄书院
到了明代,雅人们根据空蜜罐贮藏沉香的经验,设计出专门用于收藏树脂香料的盒具。由文震亨《长物志》“伽南”一条可知,明代的讲究人儿会去工匠那里特意定制一种带盖的双层套盒,一般以锡为材,用以“养香”。这种盒子的中部配置一个屉板,屉面表面开有龙眼大小的多个穿孔,以便上下通气,再罩以闭合严密的盒盖。具体的使用方法,则是向盒底部灌入适量的蜂蜜,再将优质香料堆置在隔板之上,然后盖合严密。
在明代的爱香人那里,佳香如伽南、沉水等,都应该收藏在这种特制的套盒内,让盒底的蜜液透过隔板上的穿孔,始终洇润着盒内的小小密闭空间,也就洇润着隔板上的名香,由此防止香材久置之下变干枯,丧失原有的品质。
明人张应文《清秘藏》“论名香”一节也提到养香的方法,还要更为讲究,其所介绍的养香盒与《长物志》所述并无不同,但在具体操作中却多了两个环节:
其一,盒底所蓄之蜜,并非单纯的蜂蜜,而是蜂蜜与沉香粒的混合物。其方法是选择一些品质一般的沉香,切成小赤豆一样大小的块粒,然后按照一斤蜜配四两沉香的比例,把这些沉香粒与蜜液和在一起,搅拌均匀,再灌入盒的底部。居然用天然沉香粒去“养”相对更高档的精品香料,这也太奢侈了!
其二,精品香料放置在带有孔眼的隔板上,还应随时采摘各季节开放的天然芳香花朵,堆积在香料周围。这样,香料笼罩在密封性能良好的盒盖下,不仅静受蜜润,还随时吸附多种花朵的芬芳之气。
这样的收香方法,实际上是在保存香料的同时,制作复合香调的香品,以沉香的气息为主调,各种花香为辅调,于人更为丰富的鼻观感受。好香收藏在盒内,随着季节转换,随时将能够到手的当季香花放入盒内,以花馨沁熏香料,最终,不仅是一种花香,而是四季花香都悄悄在香料上留下了痕迹,于是,养香的过程也同时成了合香的过程,沉香、伽南最终携带上内涵丰富、韵调氤氲的香氛。
摄影 / 文人空间
香器 / 清禄书院
浙江临海明代王士琦墓中出土有一件形制少见的银盒,这件银盒的内里有一周窄窄的二层台,一片银片做成的屉板架置其上。银屉板上满布连环钱纹式样的镂空孔,由此形成隔板上下的互通空间。此外,还配有银盒盖,可扣合在盒沿之外。它与《清秘藏》、《长物志》中推荐的养香盒在形制上完全相符,只是材质不同,更为讲究,非锡制而为银材。因此,可以推测,此银盒正是一件明代养香专用之盒的实物。
另外,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只“大明宣德年造”填漆戗金牡丹纹椭圆盒,实际乃是明代皇宫所用的养香盒。它的朱漆盒身带有矮座,其上罩以朱漆盒盖,二者都饰以红花碧叶勾金边的牡丹花纹;盒内齐沿口驾着一面镂花木屉,屉面的镂空花纹为精致的卷草形象,有着民间无法比的华贵气派。
明 填漆戗金牡丹纹椭圆盒
故宫博物院藏
无论是锡、银还是漆的养香盒,每次打开,便有香花的气息盈鼻洋溢,接着再升起沉香的甜雅芳馥,那一刻,灵魂里都有香气徘徊吧。不待放入香炉熏爇,便已与人清润而明净的熏陶了。
真正的雍容富贵,倒不是用黄金宝石来表达的。